11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汉日对比语言学研究(协作)会会长潘钧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日本汉字的性质、功能和地位”的线上讲座。日语系的师生近2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讲座中,潘教授首先从日本汉字的概念、定义谈起,特别结合汉字在日本的演变历史,聚焦扫描进入到日本的汉字如何逐渐由一个外来文字向适应本民族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需求的文字系统发展的历史过程,证明汉字到了日本历经近2000年的演化变迁,已经蜕变为与中国汉字迥然不同的文字,成为独特的“日本汉字”。其次指出对其独特的性质、特点乃至定位要有充分而又深刻的认识,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日本汉字乃至日本文化的性质特点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实质有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和把握。

讲座结束后,日语系主任陈安梅副教授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本次讲座为刚刚入门的大一新生和高级日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思考和借鉴,让我们对汉字如何传到日本有了概括性的了解。从汉字的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就要对本国的文化要做到胸有成竹、了然于心。
在互动交流环节,日语系的师生就汉字方面的一些问题和潘教授进行了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的”、~风、~化”汉字的用法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此次讲座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日本汉字的认识,还拓宽的日语系教师的学术视野,为将来的日语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