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系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专业风采 > 阿拉伯语系 > 正文

阿拉伯语系

2021年阿拉伯语系教研活动(五)

  2021年12月1日,阿拉伯语系举行课程思政经验分享交流活动。活动由古萍副主任主持,周军、龙翔、吴宁、付海娜、石志宏老师出席并参与讨论。

  龙翔老师认为在教授课本时,虽然重点在于学习词汇和语法,但是也不能忽视课本中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这样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外研社出的《新编阿拉伯语1-4》是一套经典教材,课文中不仅有大量实用的词汇语法,同时也在告诉学生要坚持,要努力,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中阿友谊、以及现在国家发展的来之不易,学习到类似课文时,都应反复向学生强调,同时联系当下,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周军老师认为,在对本科生进行阿拉伯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做到良好的思政引领。应当传播中阿友好,让学生通过阿拉伯历史文化的学习,成为中阿友好的推动者。应当坚持客观中立,破除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偏见,虚心学习阿拉伯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加强文明互鉴意识。应当通过讲授阿拉伯文化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的自信和中国道路的自信,认识到中国当前所处的和平稳定发展环境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

  石志宏老师指出,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同样不能忽视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冲击的双重背景之下,尤其是在美国当局明确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中国正在面临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全方位挑战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坚定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权利,坚定维护国际和平与正义,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迫切的重要意义。课程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国家对内对外的大政方针,坚定服务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类共同利益的政治立场,密切研判国际形势的最新发展与趋势,积极为国家的对外政策献计献策,而且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与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想与认识做斗争的能力,团结世界一切进步力量,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力量。

  付海娜老师认为,苏丹研究中心的老师基于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整体认识,增进学生对所处时代热点问题的把握,有助于引导学生做好角色定位和个人发展规划,客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使命,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层次,在课程教学中推进思政建设。

  吴宁老师指出,课程思政的提出,强调要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以此推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政课延伸扩展到所有各类课程,进一步突出强调了课程的育人功能,激活了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内生动力,是逐步推进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制度设计。

在此次线上会议,阿拉伯语系教师围绕各自开展的教学活动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有益探讨,对今后教学中如何更好开展思政建设进行了交流。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笃行楼 电话:0514-87990311 邮箱:wyxy@yzu.edu.cn
Copy © 2022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2022580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