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心与阿拉伯语系举行线下线上交流活动,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心发展与专业发展的交融。此次活动由付海娜博士主持,古萍、郭晓莹、石志宏、周军、龙翔、吴宁等老师出席并参与讨论。
付海娜老师认为,当前中心的发展与中心和阿拉伯语系老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中心的发展是当前国内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心和阿拉伯语系老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适应当前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的大趋势,将中心老师的专业学科(历史学、政治学)优势和阿语系老师的语言优势融合起来,产出一系列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共同服务于当下和未来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发展。
古萍老师认为,苏丹中心的发展与阿语系的发展是互为依托、共同进退的关系。两个部门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一定的重叠和互补。在国别和区域研究热潮之下,无论是研究生的培养,还是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两个部门的合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拓展更多的与苏丹中心教师合作的机会,共同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郭晓莹老师认为,国别和区域研究日益成为一个成熟发展的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者,具有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语言优势,应当利用好自己的语言优势,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去。结合苏丹研究中心的发展规划,寻找适合自己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争取经过几年的积淀,成为一个“领域通”、“国别通”的学者。此外,在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方面,通过国别和区域研究相关课程的开设以及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加强学生对国别和区域研究基本路径的认知,培养跨学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
石志宏老师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苏丹研究中心的发展和国别与区域研究专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为兼具研究、资政、教学和人才培养等职能的智库,中心需要发挥资政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可以吸纳专业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参与,增强师生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中心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将推动专业教师和学生学术素养、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中心教师所承担的专业及通识课程教学将直接服务于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师生从事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将为中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有力支撑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发展与专业发展的深度交融,有助于实现真正的共赢。
周军老师认为,苏丹研究中心的发展与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研究苏丹问题离不开语言的支撑,尤其是苏丹大部分人说阿拉伯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文献也是阿拉伯文。另一方面,对于阿拉伯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研究阿拉伯国家国情来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语言使用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对于阿语专业的教师,需要通过国别研究扩宽研究领域,摆脱纯粹以阿语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可以说,苏丹研究中心发展得更好,能够为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应用场景;阿语专业发展得更好,苏丹研究中心的发展就有更坚实的语言支撑。
龙翔老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谈到了如何使学生了解苏丹的问题。苏丹地处非洲,目前来说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社会比较动荡的国家,很多学生看到这种情况,就不是很愿意去了解苏丹,更不用说毕业后去苏丹工作。龙翔老师认为在给学生讲授苏丹历史的同时,也要提及我们国家和苏丹的合作,以及一些学长学姐在苏丹的工作情况,富有的国家比如阿联酋不一定有机会,而贫穷的正需要发展的国家说不定更有机会,在学生对苏丹不抵触的情况下,再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一些事物当中来。
吴宁老师认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担负重大使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校应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能力水平。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专业教育要精深并重,通识教育要交叉融通,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有效利用高校科研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积极打造高校、企业、社会育人联合体,提升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实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此次线上线下交流,旨在推进中心与阿拉伯语系教师联合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统一中心发展与阿语系老师专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服务于中心的后续发展、阿语系老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